您的位置: 首頁 >體育 >

馬術運動員無一例外必須要從基本騎坐開始訓練

2022-07-06 17:30:47 編輯:申屠國詠 來源:新浪體育
導讀 眾所周知,作為馬術運動的基礎,正確的騎坐姿勢不僅將最大程度保證騎手和馬匹在運動中保持安全、舒適,降低人馬受傷的幾率,還能夠令騎手和

眾所周知,作為馬術運動的基礎,正確的騎坐姿勢不僅將最大程度保證騎手和馬匹在運動中保持安全、舒適,降低人馬受傷的幾率,還能夠令騎手和馬匹發(fā)揮運動能力,取得良好的成績。正因為這個原因,馬術運動員無一例外,必須要從基本騎坐開始訓練。

經(jīng)典騎坐經(jīng)典騎坐

馬術運動的騎坐方式有許多種,其中經(jīng)典騎坐(也叫英式騎坐、古典騎坐、舞步騎坐)姿勢為許多參賽騎手選用,也為廣大馬術運動愛好者所熟知。

那么什么是經(jīng)典騎坐姿勢呢?它的優(yōu)點體現(xiàn)在哪呢?如何才能掌握正確的經(jīng)典騎坐姿勢呢?常見的錯誤有什么影響呢?

已經(jīng)有不少帖子、文章、圖片向大家展示了經(jīng)典騎坐的特點,這時大家腦海中出現(xiàn)一個騎手端坐在馬鞍上,昂首挺胸,兩只腳踩在馬鐙上,兩手握住韁,很威武的感覺。接下來有人腦海繼續(xù)浮現(xiàn)耳-肩-骨盆-腳后跟保持一線垂直、肘關節(jié)-腕關節(jié)-馬口銜保持彈性一線、兩腳尖向內(nèi)、膝蓋向前頂著鞍包,等情景。

這樣的姿勢就算是經(jīng)典騎坐的姿勢了嗎?算,但是圖片中那個騎手的,還不算是你自己的。

經(jīng)典騎坐經(jīng)典騎坐

經(jīng)典騎坐姿勢的確威武、優(yōu)雅,但是更為重要的原因是,這種騎坐方式是種高效的姿勢。所謂高效,是指完成這個姿勢的肌肉能夠讓騎手騎在馬上時:

1、保持最大程度放松,

2、保證最大程度平衡,

3、有利于自由、快速起坐,并且最大程度省力

4、人對馬的控制力最大,馬對人的影響最小。

經(jīng)典騎坐首先要求騎手要坐正,不能東倒西歪,不能向任何一邊偏斜。這是任何狀態(tài)下保證平衡的靜力學基礎。首先強調(diào)這一點絕不是多余。

運動中必須保證鞍具不偏斜、腳蹬長度一致、人兩邊坐骨騎得均勻。如果首先都沒有坐正,騎手自身的神經(jīng)-肌肉系統(tǒng)就要為這種不平衡不斷進行糾正、代償,造成肌肉疲勞,直至失去平衡,這同時也會為馬匹帶來不適,影響運動成績。

騎坐的著力部位和骨盆角度保證騎手的平衡。這一點是保障騎手平衡的生物力學基礎,需要詳細說明。

從下面的貼圖大家可以看出,以經(jīng)典方法騎坐時頭-軀干-骨盆的姿態(tài)與立正的姿態(tài)基本相同,而有別于90°的坐姿,也不同于挺胸撅屁股的“女職員”坐姿。這其中的關鍵區(qū)別就在于骨盆的傾斜度。

取經(jīng)典方法騎坐(或立正)時,從頸部開始至腰部的豎脊肌收縮,使脊柱伸展、骨盆前傾,從而使肋弓和髂嵴之間張開的角度增大,腹部伸展,腹壁肌張力增高。這個姿勢是保持人體平衡的要訣。

腹壁肌肉層由雙側腹外斜肌、腹內(nèi)斜肌、腹橫肌及腹直肌構成,其中腹外斜肌、腹內(nèi)斜肌和腹橫肌為人體保持平衡最重要的肌肉,它們的起始點直接或間接附著在肋弓與髂嵴上,其張角增大促使其肌張力相應增高,一旦失衡,神經(jīng)沖動能夠迅速傳到中樞從而迅速調(diào)整姿態(tài),重新達到平衡。因此騎自行車、走鋼絲、平衡木等對平衡要求高的運動員絕不會在比賽中彎腰駝背。

此外,在腹部伸展時,與豎脊肌相拮抗的腹直肌是放松的,因此腹直肌強直收縮會被馬匹強烈感知,“半減卻”的扶助便會有效實施。由此再回顧上圖,即使是采取前傾騎坐的騎手,也會采用頭肩髖一線,腹部伸展的姿態(tài)來保持平衡。

挺胸可以不難領會,但如何得知自己的骨盆前傾是否達標呢?這便需要通過是騎坐著力部位來判斷。

很多人也許常聽到“深坐”這個術語,但是可能會疑惑:到底怎樣才是坐得深?坐多深才夠深?多深就是太深?感覺實在太深了不是嗎?其實一點也不深。

還是上邊的圖,你只要明白正確騎坐時,應該正坐在骨盆最低處--坐骨支(見下圖)上,這就叫做“深坐”。(你平時90°坐在沙發(fā)上的圓疙瘩叫做坐骨結節(jié)。當你用手去摸到的時候,你就正坐在坐骨支上。)而女職員的坐姿顯然是“坐得太深”,易造成肌肉疲勞。

換句話說,當你能夠挺胸而且自信地感覺到自己正坐在雙側坐骨支上時,你的豎脊肌自然在收縮狀態(tài),腹部肌肉自然保持“劍拔弩張”的姿態(tài)。現(xiàn)在你的頭-肩-骨盆至少已經(jīng)在一條垂直線上了。

腳蹬長度保證的重心穩(wěn)定,位置還保證快步起坐省時省力。有些人不太重視腳蹬的長度,其實腳蹬長度相當重要。正確的腳蹬長度應滿足:

A、騎在鞍上、腳跟落入腳蹬內(nèi)時,膝關節(jié)至少應呈屈曲姿態(tài),

B、起立時,人至少能夠完全離開鞍背。

雖然腳蹬長度的允許范圍比較寬松,但是采用經(jīng)典方法騎坐時,多數(shù)腳蹬高度與騎手深坐時踝關節(jié)高度相當。這樣,當你在騎行時,雙側下肢可以借助腳蹬保持重心穩(wěn)定,減小對馬匹運動的干擾。

在快步起坐時腳蹬又顯得尤為重要??觳狡鹱ǔJ浅鯇W者在快步時采取的騎坐方式,其要領是在馬匹內(nèi)方后肢和外方前肢騰起時站在腳蹬上,落下時坐回鞍上。其原理在于:馬匹內(nèi)方臀大肌、股二頭肌、半腱肌、半膜肌收縮產(chǎn)生動力使髖關節(jié)伸展、后肢蹬地產(chǎn)生的反作用力使其騰起。

而此時如果腳蹬太長使騎手站不起來,便不能避免沖撞臀大肌收縮,顛簸將帶給人以不適感甚至喪失重心,同時對馬匹后肢運動產(chǎn)生的削弱作用,強烈影響馬匹受銜;如果腳蹬太短,會導致起坐速度過慢、下肢關節(jié)拮抗肌疲勞,最終跟不上節(jié)奏而喪失平衡,或站起使重心升高減弱對馬匹的影響力進而導致平衡喪失。

腳蹬的水平位置對于起坐的效率也起到?jīng)Q定性作用。

正如前文所說,大家的印象是腳跟應與頭肩髖幾乎處在同一垂直線上。這里就從力學方面解釋原因。

由于深坐的姿態(tài)幾乎使上半身的重量集中在一條垂直線上,那么起坐的模型就可以簡化成“以足跟為支點,股四頭肌對抗全身重力使膝關節(jié)完成伸屈運動”的杠桿。此時阻力一定(騎手重力),當重心垂線越靠近支點,阻力臂越小,其乘積阻力矩則越小;而動力臂恒定(小腿長度),因此以恒定速率起坐可以節(jié)省股四頭肌收縮的動力,不會出現(xiàn)站不起來的情況;一旦肌力也恒定,則能夠加快收縮速度,起坐便不會拖泥帶水。

因此腳蹬的位置是起坐如何得心應手的竅門所在。此外在站起時上半身稍前傾,不僅可以穩(wěn)定阻力矩,還能夠屈髖從而減小股直肌張力,使其收縮速度加快。

下面說三個細節(jié)方面的問題。

A、騎坐與坐姿推進

坐姿推進指利用骨盆與鞍的相對運動實現(xiàn)對馬前向運動的控制。下圖演示了坐姿推進。從中可以看到推進并沒有明顯的骨盆滾轉,不是由“深坐”變?yōu)?ldquo;坐沙發(fā)”。

這其中的奧秘主要是豎脊肌的節(jié)律性收縮-舒張完成提-放髖骨,形成骨盆碾壓動作,此外伴有少量的髂腰肌和臀大肌被動參與的髖關節(jié)小范圍屈伸。

B、腳跟下沉,腳尖向內(nèi)

腳跟下沉,指的是脛骨前肌、拇長伸肌、趾長伸肌收縮,使踝關節(jié)在腳蹬內(nèi)保持背屈姿態(tài)。其目的有兩個:

1、 防止套蹬,

2、 起坐時使踝關節(jié)跖屈的小腿后肌群能夠更有力地穩(wěn)固膝關節(jié)的位置,防止前述杠桿的效率降低。

而腳尖向內(nèi)是指足內(nèi)旋,它是踝關節(jié)背屈的副產(chǎn)物,因為脛骨前肌、拇長伸肌收縮便會使足內(nèi)旋,因此腳尖向內(nèi)是腳跟下沉到位與否的標志。

C、手軟

并不僅是指拉韁的力度柔軟,而是指雙手控韁的動作必須獨立于騎坐以外。這是經(jīng)典騎坐姿勢中最后提到的一個問題,但是它確實是非常重要,而且也非常深奧,以后作為專題獨立討論。

前人總結說,專業(yè)選手落馬幾乎全部是由于手太硬。深究其原因,不外乎是因為雙手被身體緊緊鎖住,沒有隨馬頭運動給予必須的調(diào)整,干擾了馬匹運動,兩種可能的結果便會出現(xiàn):

1、馬頭把人從背上扯下來,

2、長此以往造成馬“嘴硬”,“難以受銜”,或者干脆不聽騎手指揮,自己做主。

因為“受銜”的訓練和“前進”一樣,是貫穿馬術訓練自始至終,堅持不斷的目標。作為受銜的基本要求之一,穩(wěn)定、輕柔的雙手也是經(jīng)典騎坐姿勢所積極倡導的。

綜上所述,正確的騎乘姿勢有它背后的理論基礎作為支撐。能夠在學習馬術運動的過程中充分汲取、領悟大量相關知識將有利于騎手和馬匹運動成績的提高,這也是馬術運動吸引人的一個重要方面。當然,那些按摩、減肥、瘦腰、收腹、挺胸、塑形,等等的效果隨著堅持不斷學習訓練時間推移自然會慢慢顯示出來。


免責聲明:本文由用戶上傳,如有侵權請聯(lián)系刪除!

精彩推薦

圖文推薦

點擊排行

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(jīng)網(wǎng).復制必究 聯(lián)系QQ280 715 8082   備案號:閩ICP備19027007號-6
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