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(jīng)網(wǎng).復制必究 聯(lián)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:閩ICP備19027007號-6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(zhuǎn)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
大家好,綜合小編來為大家講解下。2020年什么時候入伏和初伏,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很多人還不知道,現(xiàn)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!
入伏是三伏天的第一天,三伏天的炎熱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,加之每年三伏高溫愈加持久,氣溫越來越高,大家對三伏的到來都尤其注意。那么,2020年什么時候入伏和初伏呢?下面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了解一下。
2020年7月16日開始入伏,2020年7月25日入伏結束。
“初伏”也稱“頭伏”或“入伏”,指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,這才是真正暑天的開始。
一般入伏之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,散發(fā)出來的熱量較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。
三伏天的計算方法:
三伏是中原地區(qū)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(nóng)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。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
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
從夏至開始,依照干支紀日的排列,第3個庚日為初伏,第4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第1個庚日為末伏。當夏至與立秋之間出現(xiàn)4個庚日時中伏為10天,出現(xiàn)5個庚日則為20天??磥?,庚日出現(xiàn)的早晚將影響中伏的長短,所以,出現(xiàn)了有些年份伏天30天,有些年份伏天40天的情況。
三伏天為什么熱?
入伏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吸收的熱量多,散發(fā)的熱量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下來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,進入三伏,地面積累熱量達到最高峰,天氣就最熱。
另外,夏季雨水多,空氣濕度大,水的熱容量比干空氣要大得多,這也是天氣悶熱的重要原因。
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加強,在副高的控制下,高壓內(nèi)部的下沉氣流,使天氣晴朗少云,有利于陽光照射,地面輻射增溫,天氣就更熱。
入伏食品推薦:餃子、餛飩、火腿、雞肉、羊肉等。
我國北方有:“頭伏餃子二伏面,三伏烙餅攤雞蛋”的說法;而南方則有:“頭伏餛飩二伏茶”、“頭伏火腿二伏雞”、“頭伏吃雞二伏鴨”的說法。除此之外,在我國的有些城市有頭伏吃羊肉喝羊湯的習俗,在我國彭城有:“彭城伏羊一碗湯,不用神醫(yī)開藥方”的說法,在我國徐州頭伏還過“伏羊節(jié)”。
總之,頭伏是夏天的開始,進入夏天后人的體能消耗較多,吃以上這些熱量較高的食物,易于人體發(fā)汗,可以將冬天人體積攢的濕毒排出,同時這些偏咸的食物還可以為身體補充電解質(zhì)。
入伏是三伏天的第一天,三伏天的炎熱想必大家都深有體會,加之每年三伏高溫愈加持久,氣溫越來越高,大家對三伏的到來都尤其注意。那么,2020年什么時候入伏和初伏呢?下面2020年三伏天時間表了解一下。
2020年7月16日開始入伏,2020年7月25日入伏結束。
“初伏”也稱“頭伏”或“入伏”,指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,這才是真正暑天的開始。
一般入伏之后,地表濕度變大,每天地面吸收的熱量較多,散發(fā)出來的熱量較少,地表層的熱量累積,所以一天比一天熱。
三伏天的計算方法:
三伏是中原地區(qū)在一年中最熱的三、四十天,三伏是按農(nóng)歷計算的,大約處在陽歷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間。每年入伏的時間不固定,中伏的長短也不相同,需要查歷書計算,簡單地可以用“夏至三庚”這4字口訣來表示入伏的日期,即從夏至后第3個“庚”日算起,初伏為10天,中伏為10天或20天,末伏為10天。
我國古代流行“干支紀日法”,用10個天干與12個地支相配而成的60組不同的名稱來記日子,循環(huán)使用。每逢有庚字的日子叫庚日。庚日的“庚”字是“甲、乙、丙、丁、戊、己、庚、辛、壬、癸”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,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。
本文到此結束,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。
2016-2022 All Rights Reserved.平安財經(jīng)網(wǎng).復制必究 聯(lián)系QQ280 715 8082 備案號:閩ICP備19027007號-6
本站除標明“本站原創(chuàng)”外所有信息均轉(zhuǎn)載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。